10月11日,2025第十屆光伏產業大會在上海盛大啟幕。
在大會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分享了《新目標下新能源發展戰略及關鍵機制》的報告,圍繞三個角度進行闡述。
新能源——
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市場化發展
我國新能源產業經過十余年快速發展,已從補充能源成長為電力增量的主體,在裝機規模、發電量、產業鏈完整性等方面均取得全球領先地位。
時璟麗表示,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后,明確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高比例、高質量、市場化發展的方向。
“2023年以來新能源裝機屢創新高,三年合計新增裝機預期超過10億千瓦。新能源的大規模發展是達成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0%目標的重要保障。2024年底,風光新能源累計裝機14.08億千瓦,人均達到1千瓦。”
時璟麗介紹,2024年全部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到3.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在全部發電量中占比達到34.9%,在新增發電量中占比82%。其中新能源發電量1.83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7%,占比合計達到18.4%,同比大幅提高2.9個百分點,在新增發電量中占比59%;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18.5%。
2025年1-7月,風電發電量67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5%。光伏發電量691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6%。風光新能源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中占比23.2%。值得注意的是,5月光伏首次單月發電量超過風電,7月光伏首次年度累計發電量超過風電,1-7月規上水電6910億千瓦時,風光水電量基本相當??梢哉f,“新能源電量和占比快速提升,經過了系統對靈活性資源需求快速增加的拐點。”
時璟麗進一步介紹,“風光裝機大幅增長加上電化學儲能價格下降和政策支持,共同帶來了新型儲能市場繁榮。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裝機首次超過抽水蓄能新增規模4379萬千瓦/10980萬千瓦時,裝機和能量規模均超過之前歷年累計儲能時長顯著增加,累計裝機中4小時及以上裝機占比15.4%,2-4小時71.2%,不足2小時13.4%。截至2025年6月底新型儲能規模9491萬千瓦/2.22億千瓦時,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62%/50%”。
此外,“2025年電力市場化、新模式新業態政策頻出,新能源和儲能發展迎來機遇”。
新目標——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路徑堅定不移
時璟麗表示,“我國已經宣布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中國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凈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一10%;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超過3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時璟麗介紹,“2030年及之前,風光新能源發展總體需要保持較高水平的年新增裝機和發電量增量。其中,風光大基地是新能源開發建設的基本盤。隨著新能源快速增長,消納的問題日益嚴峻。為了更好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的要求,需要多層發力措施之一是實現新能源與產業集成發展,并從研究角度提出了集成發展的三大方向”。
一是新能源開發建設集成,包括基地和集群項目的多能源品種互補開發;互補開發共同基礎設施和送出,與非能源項目共建共用基礎設施;通過各類新能源+,推進分布式新能源與交通、建筑、鄉村振興融合發展;集成項目的一體化運營。
二是新能源與產業協同,包括以新能源支持新能源產業鏈的綠色制造;新能源發展與傳統產業協同優化升級;新能源與算力,以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等。
三是新能源電力推動新型供熱、燃料利用,包括風光儲氫協同(風光儲制氫氨醇),推進產業基地建設;新能源電力供熱,尤其是滿足工業用熱等。
新機制——五大關鍵機制
時璟麗介紹了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新能源入市;電力市場推進靈活性資源配置,調動靈活性資源能力;研究建立可靠容量補償機制;強化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作用五大關鍵機制。
最后,時璟麗總結:
發展環境方面,能源革命是堅定不移的國家戰略,2035年新目標為未來10年新能源發展提供明確指引。發展新能源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必由之路,也是支撐能源自主安全的重要部分。
建設重點和應用場景方面,發展和消納并重。沙戈荒、水風光等新能源基地是新能源項目開發的基本盤。新能源集成發展、融合發展是適應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系統的應用方向,更是適應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的重要選項。要推進更多新模式新業態(如綠電直連、虛擬電廠、大型工商業分布式光伏專線供電、零碳園區等)。
電力市場化方面,加快推進構建全國統一市場,全面市場化,2025年顯著提速。新能源全面入市,新能源和儲能發展規模和配置以電力市場需求導向。地方實施細則制定和落實是關鍵。建立可靠容量補償機制,激勵靈活性資源建設和運行。
綠色能源消費方面,消納責任權重、綠證是關鍵制度,下一步做好與碳雙控、碳市場等機制銜接,體現綠色環境價值。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