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三季報”20日最新出爐: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10150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其中,三季度增長4.8%。
這些重要數據的背后透出了哪些信號?
信號一:中國經濟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行總體表現如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用三個“沒有變”作出評價——
“經濟平穩運行的主基調沒有變”“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態勢沒有變”“經濟韌性強潛能大的基本特性沒有變”。
看經濟增長: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2、0.4個百分點;經濟增量達39679億元,同比多增1368億元。
對中國這樣超大體量的經濟體而言,保持穩定發展已屬不易,在各種風險挑戰交織背景下仍體現了堅強韌性,則更顯可貴。
再看就業物價:
前三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2%,與上半年持平;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略降0.1%,但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上漲0.6%,其中9月上漲1.0%,漲幅連續5個月擴大。
最后看國際收支:
貨物進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回升;9月末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在3.3萬億美元以上,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放眼全球,5.2%的經濟增長水平在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中國始終是全球經濟增長最穩定、最可靠的動力源。”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不少人注意到,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8%,增速比二季度回落0.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這主要是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國內結構調整壓力較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國際看,三季度以來,個別國家濫施關稅沖擊全球經貿秩序,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盛行,國際經貿增長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從國內看,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關鍵期,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存在陣痛,一些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有待化解,部分行業增勢減緩客觀上影響經濟增速回落。
“盡管增速有所回落,但經濟穩中有進發展態勢沒有變。從增長水平看,我國三季度4.8%的經濟增速水平仍明顯高于多數主要經濟體。三季度經濟總量達35.5萬億元,超過了全球第三大經濟體2024年全年經濟總量。”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信號二:政策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今年以來,一系列宏觀政策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全方位擴大內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激活“主引擎”——
“前三季度,以舊換新等提振消費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拓展,消費市場實現穩定增長。”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統計司司長于建勛說。
今年,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分四批向地方下達,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個百分點,經濟增長主引擎作用明顯增強;截至9月10日,今年全國汽車以舊換新申請量已突破830萬份,相當于每天有超3萬人申請換新車。
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方面,今年財政政策打出組合拳,配套金融政策及時推出,前三季度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長14.0%,拉動全部投資增長2.0個百分點。
積蓄“新動能”——
天問二號成功發射,全球首臺原位可變徑盾構機“變徑一號”下線……今年以來,我國持續加大創新投入,眾多科技領域實現突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近期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
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29.8%、40.5%、98.0%。
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超前布局,帶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
暢通“大循環”——
隨著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市場競爭秩序得到改善,貨物、人員、資金等要素流動加快。
9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降幅連續第2個月收窄。前三季度,貨物、旅客周轉量同比分別增長4.8%、4.4%;在穩定和活躍資本市場相關政策作用下,滬深兩市股票成交額同比增長106.8%。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以來,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有效實施,擴大內需、活躍資本市場、整治“內卷”等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既為當前經濟運行“穩底盤”,也為長遠發展“蓄勢增能”。
信號三: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有基礎有支撐
壓力挑戰之下,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展望下階段,既要看到經濟發展依然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更要看到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內在邏輯沒有變,經濟平穩運行的支撐條件也沒有變,實現全年預期目標仍有較多有利條件。”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發言人表示,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為實現全年主要目標奠定堅實基礎。從發展動能看,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中國經濟正在換上新的增長引擎。新質生產力發展將繼續創造新的增長點,有助于對沖下行壓力,增強上行動力。
下達第四批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加強“兩重”項目組織調度;出臺實施《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近期宏觀調控進一步發力,為經濟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我國有充足的政策空間、豐富的政策工具、常態化的政策儲備,能夠有效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先行指標和高頻指標也持續透出積極信號——9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第2個月回升;10月上旬,流通領域一些重要工業品價格繼續回升;國慶中秋假期國內出游8.88億人次,體育賽事、演唱會、音樂節等人氣十足……
“綜合來看,實現全年預期目標有基礎有支撐,但也需要付出艱苦努力。”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要有效發揮各項政策效能,統籌好短期增長和中長期發展,推動新舊動能平穩轉換,持續深化關鍵領域改革,不斷提升經濟發展內生動能。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