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門檻實現23連升,千億規模企業數量增至267家,有15家企業的營業收入超過萬億元……前段時間,“202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發布,中國大企業實現規模和質量雙重躍升,展現著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韌性與活力。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在國家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00強企業更是企業中的領頭羊、佼佼者,對各行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其發展狀況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榜單年年發布,今年的數據新在何處?從中能看到什么?有3個觀察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活力。
國企民企“雙輪驅動”,筑牢市場活力根基。500強企業中,國企251家、民企249家,數量基本持平,這背后是兩種所有制經濟各展所長、互補共進的生動實踐,是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鮮活體現。
中國中車(7.680, 0.00, 0.00%)深耕軌道交通裝備研發,CR450動車組引領全球高鐵潮流;國家電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為新能源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國企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扛起重任。比亞迪(104.690, 0.17, 0.16%)等車企以技術創新推動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領跑全球市場,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數字技術重塑消費與供應鏈生態……民企在更多新興領域成為“活力源”。各類經營主體千帆競發、形成合力,讓中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與創新活力持續增強。
制造服務“雙向賦能”,重塑產業體系競爭優勢。從500強企業的營收來看,制造業企業營收貢獻率40.48%,服務業企業貢獻率40.29%,兩大產業的均衡發力,打破了“制造強則服務弱”“服務興則制造衰”的偏見,構建起“制造筑基、服務增值”的現代產業格局。
高端裝備制造催生工業設計、運維服務等專業化需求,新能源汽車產業帶動電池回收、智能網聯等服務新業態,制造業升級為服務業提供廣闊空間。同時,互聯網技術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供應鏈金融蓬勃發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物流體系的完善讓制造業企業實現“零庫存”高效運轉,服務業的創新為制造業升級注入新動能。制造與服務的互促并進,讓現代產業體系根基穩、優勢足。
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拓展經濟發展空間。“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入圍門檻較上年提高11.76%,海外資產總額達11.96萬億元,平均跨國指數穩步提高,與500強企業國內市場的穩健增長形成呼應,勾勒出“本土扎根、全球拓展”的發展圖景。
中國企業的“走出去”,早已不是簡單的“產品出海”,而是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實現“價值出海”。比如,vivo、傳音等企業深耕新興市場,占據全球手機市場重要份額。全球布局也反哺國內發展,國際供應鏈的完善,讓國內產業體系更具韌性。這種“本土強根基、全球拓空間”的均衡布局,讓中國在全球不確定性中始終掌握發展主動權。
從國企民企的協同,到制造服務的融合,再到本土全球的聯動,中國企業的躍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面向未來,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強化協同創新,中國企業將繼續發展壯大,帶動產業體系實現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