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澳大利亞工業、科學與資源部發布最新《資源與能源季報》指出,預計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而在經濟活動放緩帶動能源需求下降之下,全球對動力煤的需求可能會低于預期。
報告指出,繼今年早些時候全球貿易低迷之后,預計下半年海運動力煤貿易量將有所增加,但隨著需求再次減弱,預計未來兩年出口量將逐步下降。
| 需求側
從主要進口國來看,中國市場的進口需求顯著萎縮,今年以來,中國動力煤進口量已低于2023年和2024年水平。報告中未明確國內供需和進口將如何受到影響,但預計2025年下半年中國動力煤進口量或仍將保持低迷。
這一方面源于國內原煤產量的高位運行,甚至是供應過剩,導致庫存高企、內貿價格承壓。盡管政府出臺政策調控,但預計未來產量仍將保持高位。另一方面,水電出力的恢復以及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也抑制了動力煤消費。
盡管夏季極端高溫一度推高了用煤需求,出于能源安全考慮,中國政府已將國內煤炭產能與快速發展的可再生能源共同視為能源體系的基石,通過靈活性改造使煤電更好地與可再生能源配合,扮演調峰角色。這種高自給率與綠色轉型的雙重驅動,決定了中國對進口動力煤的需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維持弱勢。
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強勁發展,印度煤炭需求持續攀升。不過,過去十年來印度國內煤炭產量增長近80%,滿足了該國大部分需求增長,因而其進口量長期保持相對穩定。2025年上半年,印度降雨量高于往年,限制了電力需求、水電得以提振,從而進一步壓制了進口。
報告指出,印度政府一直致力于實現能源供應自給自足,同時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也在快速提升。盡管煤炭目前仍占據其發電結構的70%,但進口煤的市場空間預計將被持續擠壓,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在日本和韓國,今夏破紀錄的高溫天氣其刺激了制冷用電需求,從而帶動動力煤進口增加,但這僅是短期氣候因素下的波動,而今年上半年,日韓兩國動力煤進口量已顯著低于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近年來,兩國非煤發電能力不斷上升,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和核電能力的提升帶動煤炭需求普遍放緩。
同時,中國臺灣地區也在積極推進能源轉型,通過“以氣代煤”項目逐步降低對煤炭的依賴。目前,臺灣地區正在進行一項大型電廠由煤炭改造為天然氣發電的項目,迄今為止該項目已淘汰煤電能力500兆瓦。
總體而言,在這幾個東北亞經濟體中,煤炭因其可靠性短期內仍將是電力組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遠來看在能源結構中的份額被逐漸替代的趨勢難以逆轉。
| 供應側
主要出口國面臨著需求萎縮和政策不確定性的雙重挑戰。印尼作為最大的動力煤出口國,2025年上半年受中國買家需求放緩的直接影響,印尼煤對華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
同時,今年年初印尼政府推出的煤炭基準價出口政策在市場供應過剩背景下,對買賣雙方均帶來了不利影響,進一步抑制了需求。盡管該政策已于8月取消,但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已實際發生。報告預計,今年下半年隨著需求季節性改善,印尼出口將有所回升,但中長期仍將追隨主要進口國能源結構調整的大趨勢而逐步下降。
在俄羅斯,制裁限制了其出口流向和規模,迫使俄煤以遠低于國際市場的折扣價銷售,導致眾多礦商巨額虧損,債務負擔加重。為此,俄羅斯政府不得不持續提供補貼、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以維持行業生存。盡管面臨嚴峻挑戰,但俄羅斯動力煤仍憑借其價格優勢尋到了部分買家,包括中國、印度、土耳其、韓國和臺灣等市場,但實際出口體量已明顯下降。
受天氣及相關因素影響,2025年一季度澳大利亞動力煤出口降至4600萬噸低點,二季度回升至4800萬噸。不過,紐卡斯爾港因洪水及后續裝船機更換造成的長時間船舶積壓,短期內限制了實際供應能力,對價格提供了支撐。
報告預計,2025-26年,澳大利亞動力煤出口量將下降至2.03億噸,2026-27年降至2.01億噸。同時,出口收入也將由2024-25年的略低于320億美元降至2025-26年的280億美元,2026-27年進一步降至260億美元。未來兩年,澳大利亞出口量預計將隨全球需求的消退而逐步下降,而國內政策的不確定性也為未來供應前景增加了變數。
綜上所述,全球動力煤市場正處于供需格局深刻調整、價格尋求新平衡的關鍵時期。當前,市場整體表現出供需雙弱的基本態勢,短期內價格在特定因素支撐下預計將圍繞當前水平寬幅震蕩,但中長期受能源轉型和主要進口國能源自給戰略的深刻影響,全球動力煤貿易規模將步入一個結構性的、漸進的下降通道。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