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世界聚變能源集團”第2次部長級會議暨第30屆聚變能國際大會開幕式在四川成都舉行。會議間隙,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徐國盛就核聚變裝置進展、未來應用前景等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可控核聚變被視為“終極能源”,其原理是模擬太陽內部反應,通過氘、氚等輕元素聚變穩定釋放能量。與核裂變相比,核聚變不僅可以穩定地提供大規模的能源,其生成物也安全清潔。
這一未來能源離我們還有多遠?徐國盛說,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可控核聚變,目前正處于從物理研究逐漸走向工程化的階段,預計2045年到2050年實現核聚變的商業化。
托卡馬克裝置是實現可控核聚變的重要方向之一。徐國盛介紹,由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設計建造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已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穩定運行上千秒,標志著我國聚變能源研究實現從基礎科學向工程實踐的重大跨越。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簡稱BEST)計劃在2028年左右運行,將推動核聚變從實驗室研究向工程應用跨越。此外,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簡稱CFEDR)正在開展工程設計,將于2030年開始建造,將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電站。
“可控核聚變應用前景廣泛。”徐國盛說,除了和風電、太陽能等結合,形成穩定的電力輸送體系,實現人類清潔能源夢想,可控核聚變中的超導、電源、材料、低溫制冷等技術,也將應用在交通、醫療、航天等領域。
四川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具有較好的發展基礎,有著新一代人造太陽之稱的“中國環流三號”正是由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制。徐國盛說,未來,將和四川等地攜手合作,共同推進聚變能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