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中煤)現有在冊選煤廠44座,年設計能力3.4億噸;煤礦配套選煤廠39座,正常生產選煤廠37座,年設計能力3億噸。
在煤礦智能化建設加速提質背景下,如何實現選煤智能化?近日,由中國中煤煤炭事業部牽頭,聯合中煤天津設計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煤天津設計公司)、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共同編制的《中國中煤選煤廠智能化發展與實踐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布,全面總結了中國中煤在選煤智能化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這是我國首部系統梳理選煤廠智能化發展路徑的文獻。
構建選煤廠智能化建設體系
據中國中煤煤炭事業部總經理叢利介紹,經過近幾年的努力,中國中煤所屬選煤廠智能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共計完成智能化選煤廠驗收5座,分別為東露天選煤廠、劉莊選煤廠、王家嶺選煤廠、門克慶選煤廠、大海則選煤廠,評定等級均為中級智能化。
大海則選煤廠是中國中煤建設標準最高、系統覆蓋最全、技術最為先進的特大型智能化選煤廠。大海則選煤廠部署了中國中煤首個基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智能管控一體化平臺,建設了生產指揮控制、BIM三維可視化管理和智能移動辦公3大功能系統,以及智能重介、智能加介、智能濃縮等14個智能化子系統,實現了從原煤儲運至產品裝車的智能化全覆蓋。
王家嶺選煤廠是中國中煤第一個煉焦煤選煤廠智能化升級項目,重點開發了中煤智選管控平臺和智能浮選、智能壓濾、設備在線監測等功能系統。通過智能浮選建設,王家嶺選煤廠浮選藥劑費用年可節省108萬元。通過智能壓濾系統建設,王家嶺選煤廠4個班共減少16個崗位。
門克慶選煤廠搭建智能視頻系統,利用智能視頻系統實現移動端視頻直播;東露天選煤廠搭建智能重介系統,實現分選環節智能控制、精準分選;劉莊選煤廠建立獨立數據中心,并配備相應的計算機系統、存儲器、服務器等數據處理硬件設備,實現數據自動采集、傳輸。
藍皮書指出,近年來,中國中煤不斷探索實踐選煤廠智能化轉型業務,通過系統化布局與創新實踐,構建了覆蓋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的“1124”智能化建設體系,即1個中心(智慧集控與調度指揮中心)、1個平臺(智能一體化管控平臺)、2大基礎(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基礎設施建設)、4大業務板塊(智能生產控制板塊、智能輔助及安全保障板塊、智能管理板塊、智能決策板塊),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
“當前,中國中煤所屬選煤廠智能化建設呈現自動化控制技術水平大幅提升、信息化管理技術不斷深化、智能化決策技術逐步應用等特點,具體表現在感知能力、人機交互性顯著增強,決策逐步優化,控制精度不斷提升等方面。”叢利說。
從“技術疊加”向“價值共生”躍升
中煤天津設計公司董事長郭慶華表示,當前,選煤廠智能化發展面臨四大困境與矛盾,即重技術與輕管理形成嚴重制約、成本與人才存在的雙重擠壓、技術應用與實效依然脫節、生產環境的復雜性與優化控制的實時性構成重大挑戰。
藍皮書指出,選煤廠的智能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系統性的管理革命。要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型,選煤廠應在戰略、組織、技術、人才四個層面系統推進管理創新。在新技術驅動下,構建“戰略引領—組織適配—人才支撐”的協同變革體系。
“當前,選煤廠智能化發展正處在‘政策堅定推動’與‘市場周期調整’的對立統一矛盾中。這種矛盾并非不可調和,而是構成了行業轉型的內在動力,選煤廠智能化轉型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理事長馬劍說。
“選煤廠智能化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在筑牢安全環保根基的前提下,構建起覆蓋全流程、全要素的智能感知、分析決策與精準執行體系,以此驅動選煤廠向精細化管理、精準化操作、精確化分離的運營模式邁進。”中國中煤煤炭事業部質監經理張巖表示,藍皮書創新提出了“黑燈選煤廠”分級創建路徑,提煉了智能化建設“評估—規劃—實施—驗證—提升”閉環全景實施工作方法論,使其從藍圖變成了可落地、可執行的“施工圖”。
藍皮書指出,基于政策導向、技術演進和行業實踐,選煤廠智能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將圍繞技術融合、商業模式創新和政策協同三個維度展開,逐步實現從“技術疊加”向“價值共生”的躍升。下一步,中國中煤將從四大維度實現選煤廠智能化發展變革。
一是戰略先行,聚焦工藝,統一規劃。重視新技術賦能選煤核心工藝,構建具備選煤特色的數據體系,打造選煤工藝中臺,敏捷響應工藝需求。
二是分段投資,價值導向,痛點優先。投資布局嚴格遵循“痛點優先、價值導向”原則,精準識別高價值場景,從投資回報快、技術成熟的模塊切入,實現“小步快跑”示范引領。
三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擁抱開放生態。推動人工智能在核心工藝場景落地生根,善用外部工業互聯網平臺人工智能,選擇開放性融合平臺。
四是錘煉復合團隊,擁抱組織變革,激發全員創新。打造“懂工藝、精數據、善運維”的鐵軍,營造“數據驅動、主動求變”的文化氛圍,變“要我智能”為“我要智能”,激發全員創新潛能。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