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山西省呂梁市的西山煤電斜溝煤礦集控中心,調度員輕點鼠標,井下400米深處的16部運煤皮帶應聲啟動,滾滾煤流順著皮帶平穩傳送。
這條曾需近50人日夜值守、分段接力的運輸線,如今憑借智能化集控,實現遠程啟停、故障檢測與現代化管理。這是煤炭大省山西以智能科技賦能井下運輸系統的成果之一。
井下運輸被視為煤礦生產“命脈”。隨著礦井采掘智能化升級,低效的井下運輸系統難堪重負,運距長、環節多、能耗高等諸多弊端凸顯,山西各煤礦圍繞兩大運輸模式——主煤流運輸與輔助運輸展開升級。
主煤流運輸實現“智慧跑”
傳統主煤流運輸主要依賴人海戰術接力協作,安全風險高,運輸效率受約。“落后的恒速運轉模式常出現‘大馬拉小車’現象,能耗占比高達60%,嚴重阻礙礦井節能減排。”山西焦煤集團煤炭事業部機電部部長吳旭東坦言。
隨著智能化系統不斷落地,礦井運輸動脈更加通暢。
11月10日早班,華晉焦煤沙曲一礦工作面采煤條件發生變化,導致出煤量減少,皮帶工隨即將皮帶速度從4米/秒降至2米/秒。“煤多快跑、煤少慢跑”的智慧調速模式,讓主煤流運輸效能升級。
“我們采用永磁變頻直驅技術直接驅動皮帶機,使驅動系統綜合效率從80%提升至94%以上。僅此一項,全年可節電51.11萬度,停機檢修頻次同步下降65%。”該礦皮帶隊隊長王彭介紹。
智能巡檢機器人則為該礦主運系統效率提升按下“加速鍵”。掛軌式智能巡檢機器人可對皮帶跑偏等異常情況全域掃描,實時生成的設備“體檢報告”,將故障發現時間縮短69%。
輔助運輸“一站式”直達
輔助運輸承擔著井下物料與人員輸送任務。以往,多數礦井輔助運輸依賴無極繩、小絞車,運輸需多次轉載,成本高。山西煤企鼓勵各礦井構建連續化運輸模式。
經過改造,在山西焦煤集團汾西礦業宜興煤業、霍州煤電木瓜煤礦等礦井,礦工從井口到工作面3000多米,15分鐘即可抵達;23噸重的液壓支架拆裝運,僅需12分鐘;井底車場物料運至工作面,時間直降70%。
在另一省屬國企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其旗下開元公司投運單軌吊系統后,物料運輸無需多次轉載。
“以前,每天運輸物料需要十多個人,現在每班2人到3人即可完成,運輸效率同比提高50%以上。”該公司井下9號煤七采區運輸巷供料隊單軌吊司機冀天富說,下一步,將嘗試把單軌吊運輸與智能化技術相融合。
高效運輸網織出智能“一張圖”
“前方巷道有來車,信號燈自動切換為紅燈,請停車等待。”在汾西礦業賀西礦井下,智慧交控網絡正實時運行。
車輛軌跡、狀態數據以毫秒級速度同步上傳至調度中心。“系統能預測路口車輛會車情況,為科學發車、避免擁堵與事故提供可靠依據。”賀西礦運輸隊隊長魏振勇介紹,曾經依賴人工對講機反復協調的忙亂調度場景,已被算法驅動的智能調度取代,運輸效率提升4倍到5倍。
主運系統“智慧跑”,輔運系統“一站達”,“一張圖”高效統籌縱橫交織的運輸網……數智化浪潮正在重塑井下運輸生態。作為中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截至目前,山西累計建成智能化煤礦300座,煤炭先進產能占比達83%以上。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