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全球合力 共筑零碳未來
在全球化視野下共話零碳未來,外交部退休大使、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特邀專家李強民主持本次大會。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阿代爾·特納,世界能源理事會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安吉拉·威爾金森,亞太經合組織新西蘭委員會委員、新西蘭氣候變化治理委員會負責人布萊德·歐百利,巴西駐華大使高望等多位國際嘉賓圍繞全球治理、能源轉型與氣候合作等議題,深入探討國際社會協同推進碳中和目標的緊迫性與重要性。
開幕致辭環節中,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強調,零碳城市建設需實現建筑、交通與能源系統的多領域協同轉型,并依托標準體系與數字技術雙重支撐。他指出,當前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已達58.5%,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140萬輛,光伏建筑一體化加速普及;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43.51萬億元,有力支持了能源結構轉型。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一級巡視員蔣兆理表示,中國“雙碳”治理正從框架構建邁向精準落地。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新增鋼鐵、水泥、鋁冶煉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逾1500家,累計成交額突破514億元,碳價引導作用逐步顯現。能源結構亦實現根本性轉變,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60%,風電、光伏已提前實現2030年發展目標。
贊比亞發展署總干事阿爾伯特·哈爾萬帕指出,贊比亞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10000兆瓦電力裝機。該國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物、耕地與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綠色投資與出行領域優勢顯著,為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輸電及儲能領域帶來重要機遇。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會長、國家能源局原正司級巡視員孫耀唯表示,過去6年來,中國投資協會通過構建覆蓋多領域的零碳標準體系、深化綠色轉型課題研究、推動重力儲能等示范項目落地、拓展“一帶一路”零碳合作,持續推動《零碳中國倡議》實施。在與會嘉賓見證下,中國投資協會能投專委會分別與贊比亞發展署、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標志著零碳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協同邁出了關鍵一步。
聚焦創新前沿 驅動零碳發展
在孫耀唯會長主持的主旨報告環節中,多位權威專家圍繞氫能、碳市場等零碳核心議題,帶來了一系列關于技術創新、政策演進與產業落地的最新分享。
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圍繞“碳市場建設與綠色投資發展” 作主旨發言,他指出,“兩辦”關于加強碳市場建設的文件意義重大,碳市場與綠色投資互動為“雙碳”戰略提供支撐。其核心觀點涵蓋四大方面:夯實綠色投資基礎、拓展發展空間、豐富發展域態、優化投資生態。需要持續深化碳市場建設,壯大綠色投資力量,以支持戰略目標的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張來武指出,需以“超越、突破工業化思維”推動零碳發展,依托數字化與生態化創新,構建以數據經濟、文化創意、生態共享產業等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賦能能源轉型與電動出行。他提出,應以“四網四流融合”理論為核心,推動能源、信息、交通與人文網絡深度融合,實現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與價值流的協同集成。
進入主題發言環節,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首席專家向海平指出,當前中國能源轉型成效顯著,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重點推動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能源供給多元安全保障、能源系統協同優化、能源科技自立自強以及能源治理體系公平高效,從而有力支撐“雙碳”目標的實現。
在專題發言環節,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表示,中國光伏已成為全球減碳核心力量,年減碳超10億噸。面對貿易壁壘與電力系統消納壓力,通威以源網荷儲一體化和虛擬電廠建設為核心路徑,聚焦零碳園區、綠電直連等場景,目標在203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副市長白立柱介紹,該市正依托141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與低至每度0.36元的綠電優勢,積極推動“能源減碳、工業降碳、生態固碳、生活低碳”四大行動,全力建設蒙東零碳示范城市。
圓桌對話:破題產融結合 探索零碳路徑

構建標準體系 引領零碳實踐
本次“零碳中國”發布活動正式發布了《零碳城市評價標準》《零碳港口評價標準》與《電力碳足跡評價 通則》,標志著“零碳中國”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這些標準為關鍵領域提供了科學、可操作的量化指引。
為推動標準落地實踐,經評審,今年共12個項目入選“零碳中國”標準試點名單,包括3個零碳園區、1個零碳工廠、2個零碳港口、4個零碳鄉村和2個零碳數據中心。這些試點項目實現了多場景全覆蓋,為零碳轉型提供了全面的實踐參考。
《零碳中國·零碳園區》藍皮書同期發布,從頂層設計、運營服務、場景診斷、EPC+F模式到評價認證角度,為區域與企業零碳轉型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本次大會通過政策解讀、技術交流、項目對接與國際對話,成功搭建了全球零碳產業的高端合作平臺,彰顯了進博會在推動綠色低碳領域國際合作中的引領作用。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姿態,與全球伙伴攜手共推能源轉型、共建零碳經濟、共享綠色機遇,為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