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共話零碳未來

在全球化視野下共話零碳未來,外交部退休大使、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特邀專家李強民主持本次大會。能源轉型委員會主席、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前主席阿代爾·特納,世界能源理事會秘書長兼首席執行官安吉拉·威爾金森,亞太經合組織新西蘭委員會委員、新西蘭氣候變化治理委員會負責人布萊德·歐百利,巴西駐華大使高望等多位國際嘉賓圍繞全球治理、能源轉型與氣候合作等議題,深入探討了國際社會協同推進碳中和目標的緊迫性與重要性。李強民表示,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全球共識下,如何把握能源結構變革趨勢、搶占零碳賽道先機,已成為各方關注的核心議題。

開幕致辭環節中,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強調,零碳城市建設需實現建筑、交通與能源系統的多領域協同轉型,并依托標準體系與數字技術雙重支撐。他指出,當前我國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已達58.5%,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140萬輛,光伏建筑一體化加速普及;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達43.51萬億元,有力支持了能源結構轉型。未來仍需強化政策引領、數據支撐與創新驅動,持續推進零碳中國建設。

潘基文基金會董事會董事、韓國外交與外貿部氣候變化大使鄭來權指出,中國在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與碳中和方面作出的貢獻,尚未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充分認知與公正評價。他倡議中國攜手新興經濟體,通過將碳核算轉向消費端、建立交通電氣化項目碳信用機制、實施綠色能源差異化定價這三項舉措,共同為全球碳中和開創一條新路徑。

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一級巡視員蔣兆理表示,中國“雙碳”治理正從框架構建邁向精準落地。全國碳市場首次擴圍,新增鋼鐵、水泥、鋁冶煉等行業重點排放單位逾1500家,累計成交額突破514億元,碳價引導作用逐步顯現。能源結構亦實現根本性轉變,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60%,風電、光伏已提前實現2030年發展目標。面對轉型深水區挑戰,需進一步推動碳市場政策落地、突破關鍵低碳技術并深化國際合作,以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贊比亞發展署總干事阿爾伯特·哈爾萬帕指出,贊比亞的目標是到2030年實現10000兆瓦電力裝機。該國擁有豐富的關鍵礦物、耕地與可再生能源資源,在綠色投資與出行領域優勢顯著,為中國企業在清潔能源、輸電及儲能領域帶來重要機遇。作為穩定的投資門戶,政府提供一站式服務與稅收支持,確保項目高效實施。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會長、國家能源局原正司級巡視員孫耀唯表示,過去6年來,中國投資協會通過構建覆蓋多領域的零碳標準體系、深化綠色轉型課題研究、推動重力儲能等示范項目落地、拓展“一帶一路”零碳合作,持續推動《零碳中國倡議》實施。當前,我國已提出新一輪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全經濟范圍溫室氣體排放比峰值下降7%~10%,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達30%,風光裝機容量達36億千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將加快綠色轉型、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作為戰略重點。本屆大會匯聚全球嘉賓,旨在搭建國際合作平臺,促進產業與資本深度融合,為推進“雙碳”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凝聚共識與力量。


在與會嘉賓見證下,中國投資協會能投專委會分別與贊比亞發展署、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此次攜手,標志著零碳領域的國際合作與科技創新協同邁出了關鍵一步。

前沿洞察引領產業變革
在孫耀唯會長主持的主旨報告環節中,多位權威專家圍繞氫能、碳市場等零碳核心議題,帶來了一系列關于技術創新、政策演進與產業落地的最新分享,深化了行業認知與實踐共識。

上海市原常務副市長、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創院理事長屠光紹圍繞“碳市場建設與綠色投資發展”作主旨發言,他指出,“兩辦”出臺加強碳市場建設的文件意義重大,碳市場建設與綠色投資的良性互動,將為“雙碳”戰略推進提供基礎支撐和重要動力。其核心觀點概括為四方面:一是碳市場運行夯實綠色投資發展的基礎,推動降碳從企業外部轉向內部、形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的格局,以上海碳排放權市場為例,重要電力企業四年通過降碳節約配額收益達約40億元,企業效益帶動綠色投資增長。二是碳市場擴大拓展綠色投資發展空間,碳排放權強制市場與 CCER 自愿市場構成碳市場兩大體系,相互補充,而行業擴容與參與主體多元化的進程,促進了碳資產形態和碳資產管理的發展,擴大了綠色投資的領域。三是碳市場健全豐富綠色投資發展域態,碳市場建設進程既催生了碳金融,又促進了綠色金融與轉型金融的發展。四是碳市場功能促進綠色投資生態優化,不斷完善綠色投資基礎設施,推動綠色投資方式創新,助力優化綠色投資結構,促進境內外綠色投資資源配置。屠光紹強調,需持續深化碳市場建設,壯大綠色投資力量,為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張來武直言,需以“超越、突破工業化思維”推動零碳發展。他強調,必須依托數字化與生態化創新,構建以數據經濟、文化創意、生態共享產業等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并通過“雙環投資”模式實現工業經濟與生態經濟的協同,從而在根源上破解工業化帶來的碳排放難題,引領真正可持續的零碳轉型。

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杰出講座教授、香港大學榮譽教授、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創始主席陳清泉系統闡述了人工智能如何賦能能源轉型與電動出行。他提出,應以“四網四流融合”理論為核心,推動能源、信息、交通與人文網絡深度融合,實現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與價值流的協同集成。他指出,汽車革命正從電動化邁向智能化與網聯化,應以“三個世界”(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人文世界)融合為哲學基礎,結合大模型與數字孿生等技術,系統性解決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能源系統平衡等關鍵挑戰,加速“雙碳”目標實現。

進入主題發言環節,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首席專家向海平對中國能源轉型的現狀與路徑進行了重點分析。他指出,當前中國能源轉型成效顯著,能源結構持續優化,他認為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要重點推動能源消費清潔低碳、能源供給多元安全保障、能源系統協同優化、能源科技自立自強以及能源治理體系公平高效,從而有力支撐“雙碳”目標的實現。

中國天楹氫基能源產業首席科學家韓丹系統介紹了公司應對全球航運脫碳的戰略與實踐。在氫基能源一體化項目方面,天楹聚焦綠色甲醇等賽道,在遼源、安達等地的項目已取得扎實進展,逐步構建起覆蓋全鏈條的低碳燃料供應能力,為共建零碳航運新生態貢獻力量。

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能源管理委員會執行主任陳星宇表示,中國光伏已成為全球減碳核心力量,年減碳超10億噸。面對貿易壁壘與電力系統消納壓力,通威以源網荷儲一體化和虛擬電廠建設為核心路徑,聚焦零碳園區、綠電直連等場景,致力于幫助客戶降低用電成本、提升綠電消費比例、開發多元增值服務,目標在203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以全產業鏈協同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全球零碳轉型。
在“零碳城市”專題環節,與會嘉賓從國際化視角探討了城市能源系統重構、區域綠色合作與可持續發展路徑。

博眾智合能源轉型總裁涂建軍指出,面對氣候危機、地緣沖突與人工智能崛起等多重挑戰,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地緣政治與全球治理的深刻重構。中國在光伏、風電等領域已占據優勢,但電力體制、城鎮化壓力等挑戰依然嚴峻。借鑒德國系統轉型經驗,需兼顧頂層設計與多元共治,加強技術融合與社會參與。唯有開放合作、前瞻布局,才能將危機轉化為機遇,共同邁向零碳未來。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副市長白立柱介紹,該市正依托141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容量與低至每度0.36元的綠電優勢,積極推動“能源減碳、工業降碳、生態固碳、生活低碳”四大行動。未來,通遼將圍繞多元場景,構建經濟轉型新模式,激發生態保護新動能,打造“綠電-產業”協同體系,全力建設蒙東零碳示范城市。

英國特許證券與投資協會高級顧問、新興市場論壇合伙人喬治·利特爾約翰肯定了中國在“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成果,并建議進一步推動能源技術與資本的深度融合。他提出,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優化綠色投資決策、增強數據分析與風險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促進全球零碳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圓桌對話凝聚行動共識

圓桌對話環節以“零碳產業的興起與綠色投資”為主題,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主持。來自國際組織、金融機構及能源企業的7位嘉賓齊聚一堂,圍繞零碳產業發展路徑與綠色投資機遇展開深入探討。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與技術促進辦公室(中國上海)主任、上海交大聯合國工發綠色增長聯合研究院聯合院長趙曉蕾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使命出發,強調投資應聚焦于“人”“效率”和“應用場景”三大核心領域。這意味著不僅要關注減排技術本身,更要投資于能夠提升工業制造業效率、改善人們生活質量的綜合性解決方案,從而推動包容與可持續的工業發展。

沙特阿美戰略投資部投資總監竇軒分享了該公司為應對能源轉型所進行的系統性投資布局。他將投資方向拆解為三個層面:一是在能源來源側,關注光伏、風電等基本盤,前瞻性布局鈣鈦礦、可控核聚變等前沿技術;二是在能源使用側,投資于工業降碳解決方案;三是支持碳市場、碳交易與碳追溯等衡量標準體系,以輔助整個碳足跡的管理,最終實現高質量零碳發展的系統目標。

中金國際董事總經理姜雪濤從資本市場視角,剖析了當前綠色投資的偏好與機會。他指出,除了格局相對穩定的制造業領域外,資本市場目前更關注兩類機會:一是回報穩定、現金流確定性強的重資產運營類基礎設施項目;二是圍繞前沿技術的高風險、高回報早期風險投資,如鈣鈦礦、固態電池、可控核聚變等。他特別強調,在當前全球地緣政治環境下,零碳領域的產業、資本與技術合作顯得尤為珍貴。

阿聯酋阿布扎比第一銀行中國首席執行官鄒江磊介紹了其所在銀行作為中東主力金融機構在綠色融資上的堅定承諾與戰略布局。他援引數據指出,中國綠色能源出口價值已超越美國化石能源出口,這標志著可持續發展替代化石能源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阿布扎比第一銀行將全力投入、堅決支持中國與阿聯酋在綠色方向的合作,堅信“零碳中國”的努力將成就“零碳世界”。

原印尼曼底利銀行董事長Darmawan Junaidi分享了印尼作為碳排放大國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指出,印尼擁有熱帶雨林等天然碳資產,目前該國在可持續發展融資方面規模尚小,迫切需要知識、尖端技術和融資層面的國際協作。他呼吁通過合作,共同解決技術匱乏和融資局限性問題,以支持可再生能源發展。

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低碳用能與智能電力專委會會長應光偉從技術創新維度,梳理了零碳轉型的兩大技術路徑。一是在發電側,太陽能電池效率的持續提升和鋰電池在安全、容量上的創新,正不斷降低系統成本。二是在電能利用側,通過新技術將電力轉化為工業原料與高溫熱源,以此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這將有助于構建更可持續的工業供應鏈。

日立能源(中國)有限公司副總裁、市場與業務拓展負責人謝海蓮重點介紹了在輸配電環節的關鍵創新——環保型高壓開關技術。她指出,該技術使用環保氣體替代傳統強效溫室氣體,在大幅減排的同時,性能可靠且便于對現有設備進行升級,有助于加速電力系統的綠色轉型,共創可持續的能源未來。

張杰最后總結指出,實現零碳未來需要依靠“協作、跨界、合作”,構建一個融合投資界、產業界、金融界與技術的完整商業模式。
標準發布推動實踐落地

本次“零碳中國”發布活動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姜藝主持。會上正式發布了《零碳城市評價標準》《零碳港口評價標準》與《電力碳足跡評價 通則》,標志著“零碳中國”標準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3項標準由原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正高級工程師、咨詢專員王得蓉,國家電網公司原總工程師張啟平等權威專家牽頭制定,旨在為城市、港口與電力等關鍵領域提供科學、可操作的量化指引。

為推動標準落地實踐,中國投資協會能投專委會依托標準體系與資源優勢,為具備條件的地區提供規劃、投資等全鏈條服務。經評審,今年共12個項目入選“零碳中國”標準試點名單,包括:固德威廣德園區、特變電工京津冀智能科技產業園、湖北興山經濟開發區劉草坡化工園3個零碳園區;塔里木油田公司輪南油氣運維中心1個零碳工廠;唐山港“風光儲充”多源協同零碳集裝箱碼頭、日照港嵐山港區南作業區南二突堤2個零碳港口;峨邊彝族自治縣新林鎮茗新村、東莞市常平鎮袁山貝村、廣州市番禺區大龍街舊水坑村、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4個零碳鄉村;世紀互聯烏蘭察布數據中心基地、廣州供電局棠下算力中心2個零碳數據中心。這些試點項目實現了多場景全覆蓋,為零碳轉型提供了全面的實踐參考。

《零碳中國·零碳園區》藍皮書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委會零碳產品總監鄭龍飛主持發布。藍皮書從頂層設計、運營服務、場景診斷、EPC+F(工程總承包+融資)模式到評價認證角度,為區域與企業零碳轉型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本次大會通過政策解讀、技術交流、項目對接與國際對話,成功搭建了全球零碳產業的高端合作平臺,彰顯了進博會在推動綠色低碳領域國際合作中的引領作用。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秉持開放姿態,與全球伙伴攜手共推能源轉型、共建零碳經濟、共享綠色機遇,為落實《巴黎協定》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