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中國綠發海西州多能互補集成優化國家示范工程如一顆璀璨明珠,在高原大地上熠熠生輝。科技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4400面定日鏡圍成圓形鏡陣,如向日葵般吸收陽光,再反射至鏡陣中心的188米高巨型吸熱塔。陽光在塔尖匯聚,發出炙熱光芒。
每面定日鏡面積達138平方米,相當于一套三居室的大小,而塔尖的吸熱器,最高溫度達565攝氏度。
中國綠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檢修中心經理劉茁漢向記者介紹,該示范工程總裝機容量70萬千瓦,其中包括5萬千瓦光熱項目、20萬千瓦光伏項目、40萬千瓦風電項目及5萬千瓦儲能項目。
作為世界上首個集風、光、熱、儲、調、荷于一體的多能互補科技創新項目,這一示范工程宛如一座多能互補試驗場,創多項行業先河。
進入5萬千瓦光熱項目的鏡陣,記者在地面就能感受到定日鏡反射陽光時的能量。作為塔式熔鹽光熱項目,其通過冷鹽泵,將低溫熔鹽泵入吸熱器中,吸收太陽熱能變為高溫熔鹽,高溫熔鹽隨后進入蒸汽發生系統,產生的蒸汽推動汽輪機做功發電。
2019年9月,5萬千瓦光熱項目并網發電。據劉茁漢介紹,該項目是當時全國在建和已建成光熱項目中儲熱時長最長的電站,對我國光熱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40萬千瓦風電項目、20萬千瓦光伏項目于2018年10月正式并網發電。其中,風電項目并網時是全國單體容量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
此外,5萬千瓦儲能項目采用磷酸鐵鋰電池儲能系統,于2018年12月首次向電網放電,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電源側集中式電化學儲能電站。
以光伏、風電為主要輸出電源,光熱、儲能電站聯合調節,該示范工程在光伏、風力發電低谷期,以熱能、電池儲能發電作為重要補充,構建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智能調控系統。劉茁漢介紹,多種能源深度融合,能有效改善風電和光伏發電不穩定的缺陷,解決用電高峰期和低谷期電力輸出不平衡的問題,提高電能穩定性,促進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利用。
目前,該示范工程年發電量約12.63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0.15萬噸。項目整體運行時,在外送通道能力下降40%時,棄風棄光率小于5%,對優化區域能源結構、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青海清潔能源資源品類齊全,太陽能年總輻射量位居全國第二,也是我國第四大風場,可用于新能源開發的荒漠化土地超過10萬平方公里。把資源稟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既是青海的重大機遇,更是重大責任。近年來,青海新能源迎來快速發展期。2024年,青海省電力總裝機突破7100萬千瓦,清潔能源、新能源裝機占比分別達94.6%、70%,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雙主體”。
在鏡場幾百米外,另一個國家重點項目——6萬千瓦/60萬千瓦時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進入最后調試階段,其入選第四批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單。所謂液態空氣儲能,即基于低溫液化蓄冷技術,將電能以低溫、高密度的液態空氣形式存儲,具有大規模長時儲能、清潔低碳、安全、壽命長和不受地理條件限制的優點。該項目將成為全球最大液態空氣儲能項目,成功突破從百千瓦級到萬千瓦級液化空氣系統規模化放大的設備約束,將推動我國能源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水平提升。
與此同時,中國綠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正在就一個飛輪儲能項目做前期準備。該技術可將電能轉換為旋轉飛輪動能,在需要時再將動能轉化為電能,將為格爾木市清潔能源發展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