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銳風電”)發布涉及訴訟公告,回應江蘇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鼎新材”)此前的起訴 —— 后者以買賣合同糾紛為由向酒泉市肅州區人民法院索賠 9059.39 萬元。而此前,華銳風電早已以“交付違約”為由,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起訴九鼎新材,索要因項目交付逾期造成的額外費用16,593,551.39元以及九鼎新材因違反《采購協議》所產生的違約金32,193,000元,合計48,786,551.39元。這場互訴不僅是兩家企業的利益糾葛,更折射出2020年國內陸上風電“搶裝潮”背景下,供應鏈履約風險對企業、客戶乃至行業的連鎖影響。
糾紛核心:九鼎索款與華銳的“交付違約”反駁
此次糾紛的源頭,指向2020年雙方簽署的一份《采購協議》。據華銳風電公告顯示,2020年1月,公司與九鼎新材約定采購80套風力發電機組葉片,合同金額1.752億元,九鼎新材需在2020年11月30日前分期交付完畢。但截至交付日,九鼎新材僅交付 49 套葉片,且每套均存在逾期,未完成約定交付量的 62%,嚴重違反了雙方的《采購協議》約定。
對于九鼎新材此次提出的9059.39萬元欠款訴求,華銳風電雖尚未收到法院相關司法文件,但在公告中通過“反訴”邏輯間接回應:糾紛的核心并非“欠款”,而是九鼎新材先違反《采購協議》約定,未按時間、按數量完成葉片交付 —— 這一“履約缺口”,才是后續一系列訴訟糾紛的“導火索”。
關鍵背景:“搶裝潮” 下逾期的連鎖反應 —— 從第三方采購到客戶風險
這場交付違約的影響被放大,與 2020 年國內陸上風電的“搶裝潮”政策直接相關。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發改價格〔2019〕882 號),2018 年底前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需在 2020 年底前完成并網,否則將失去國家補貼。這一政策窗口期,讓風電整機交付節奏直接關聯客戶的核心利益 —— 一旦逾期并網,客戶將面臨巨額補貼損失。
或許正是為了避免客戶承受這一風險,華銳風電在九鼎新材無法正常履約后,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從第三方采購、調用31套同類葉片及備件,以確保能按期向客戶交付成套風電整機產品。而這一“應急方案”直接給華銳風電帶來額外成本1659.36萬元。公告顯示,華銳風電曾多次發函要求九鼎新材賠償該部分損失,并支付逾期違約金,但未獲回應——這也成為華銳風電起訴九鼎新材的核心依據。
行業啟示:政策窗口期的供應鏈履約警鐘
2020 年風電 “搶裝潮” 曾推動行業快速增長,但也因“時間緊、需求旺”的特點,放大了供應鏈履約的重要性——上游零部件供應商的交付節奏,直接決定下游整機商能否幫客戶抓住政策紅利,任何一環的違約都可能引發“連鎖損失”。
目前,華銳風電與九鼎新材的兩起案件均處于未開庭狀態,最終判決結果將取決于法院對《采購協議》條款的認定及雙方證據的有效性。對于投資者而言,需關注兩家企業后續的案件進展公告;對于行業而言,此次糾紛也為風電供應鏈敲響警鐘:在政策窗口期明確的項目中,企業需更重視供應鏈伙伴的履約能力評估,通過協議條款細化違約責任,以降低“政策紅利變風險”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