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國際院士科創中心高端專家交流座談會在浙江省溫州市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國際院士科創中心主辦,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溫港院士科創中心聯合承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中科先進技術溫州研究院與溫州市電力工程學會提供支持。作為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區域協同系列活動的重要一站,本屆座談會以“‘四網四流’融合下的跨領域協同創新路徑探索”為主題,匯聚院士、政府代表、專家學者及企業領軍人物,共同探討“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與“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融合的實踐路徑,為科創領域跨領域協同發展凝聚行業智慧。

實地調研探根基,產業對接繪藍圖
座談會由國際院士科創中心(溫州中心)綜合負責人張彩萍主持,正式召開前,參會嘉賓前往溫港院士科創中心基地開展實地調研,了解基地硬件配置、科研方向布局及未來發展規劃,直觀感受溫州在院士資源對接、本地產業適配、跨學科研究等方面的進展。
國際院士科創中心主任岳媛在發言時介紹了“四網四流”融合理論,強調能源、信息、交通與人文網絡協同,推動價值轉化。她指出,中心長期鏈接全球院士資源與地方產業,已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促成多項合作,取得顯著成果。面向未來,中心將深化產學研合作,加強人才培養,優化項目服務,搭建國際交流平臺,持續推動跨領域協同創新與產業升級,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貢獻智慧與力量。

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創始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陳清泉重點介紹了為何要推動“三個世界”的深度融合,即人文世界、信息世界與物理世界。他認為,人工智能等技術若缺乏物理世界的應用場景便是空談,而技術的成功落地又必須與人文世界中的政策、法規及文化相結合。基于此,他提出了“四網四流”的融合理論,旨在將系統中無序、低效運行的設備優化到最佳狀態,實現資源效率最大化,從而在解決能源矛盾的同時創造新的經濟價值。為實現這一愿景,必須走跨領域協同創新之路。這意味著要打破界限,推動跨學科、跨主體及跨商業模式的合作。同時,要清晰區分科學與工程:科學探索真理,而工程則追求在目標和管理下將技術轉化為產品與商品。因此,必須構建一個匯聚政府、企業、科學家與投資者的開放平臺,通過產學研的緊密合作,共同推動創新成果的快速孵化與產業化,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贏。

此次活動還設置兩大儀式環節,為“四網四流”融合落地搭建基礎平臺。在溫港院士科創中心理事頒證儀式上,陳清泉為新當選理事頒發證書,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郭嵩、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國、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國華、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受邀上臺,岳媛陪同見證。此次理事隊伍擴容,進一步充實了中心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家資源,為后續技術研發與項目落地提供支撐。中國工商銀行溫州分行與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合作揭牌儀式同步舉行,中國工商銀行溫州分行行長章曉侖與岳媛共同完成揭牌。雙方將以此授牌為起點,深化合作,為跨領域創新提供更有力的金融保障。

思想碰撞匯共識,跨界融合辟新徑
座談會核心環節以《“四網四流”融合下的跨領域協同創新路徑探索》為主題,由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主持,政府、院士、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代表圍繞主題展開深度交流、貢獻多元視角。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委常委、副區長王堅在致辭中介紹了鹿城的歷史文化與現代發展。王堅指出,鹿城是一座有著17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名城,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擁有江心嶼、朔門古港等文化地標;商業底蘊深厚,商貿體量占溫州1/4。同時,鹿城也是朝氣蓬勃的創新之城、溫暖大愛的和美之城。當前,溫州正積極攜手高能級平臺推動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發展。未來,鹿城將持續依托青科會等平臺,深化與院士專家的對接合作,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林建國指出,當前正致力于將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應用于傳統制造業,已在香港建立孵化公司并開發出獨特的智能生產線。未來,他希望進一步加強與內地的合作,推動先進制造技術的落地與應用。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陳國華強調,高校科研創業需與產業資本深度融合,實現優勢互補,才能將理想轉化為現實,推動技術創新向實際應用轉化。未來,他希望以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為平臺,推進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技術成果落地。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郭嵩介紹了人工智能技術與“四網四流”的結合實踐,其團隊的實驗室將人工智能賦能于居家、車載等設備,深耕多模態大模型十余年,代表成果“會員3D大模型”已應用于游戲等多個行業。郭嵩提及人工智能在推理、具身智能領域的突破,表示期待在車載系統等方向推動項目落地。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哈爾濱理工大學教授蔡蔚長期深耕新能源汽車電驅動領域,負責規劃、設計與產業推動工作。蔡蔚是國內首位將新能源汽車電池系統出口歐美的從業者,產品配套寶馬、奔馳等車企,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年產能不足7000臺時,便向美國出口1萬臺電機電驅動系統。他表示,希望依托溫州汽車產業基礎,推動電驅動、儲能領域技術合作。

溫州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院長舒亮介紹,學院設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集成電路三個一級學科,其中電氣工程學科軟科排名全國第41位、在浙江省內僅次于浙江大學,學科實力依托溫州產業基礎。他提到,樂清市政府多次研究推動智能電工裝備細分賽道垂直大模型建設。為破解裝備智能化難題,溫州大學愿提供人才支撐,以校地資源推動校企合作,助力產業升級。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朱彤從體制機制角度提出思考,指出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融合的最大障礙并非技術,而是體制機制:當前電力體制改革邏輯仍基于舊有大系統,未解決數以億計分布式能源的價值發現與實現機制,無法助力電網穩定。同時他提到,數字技術與人工智能可提升信息、能源、市場服務等效率,未來需推動技術與機制的互動適配。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氣候變化首席專家呂學都結合政策導向補充,國家已從能耗“雙控”轉向碳排放“雙控”。這是根本性政策變化,需強化碳排放量化管理,離不開“四網四流”等融合技術支撐。同時他提到,當前綠色金融、氣候金融領域存在“兩張皮”現象,金融與產業端溝通脫節,關鍵是缺乏機構、項目、產品的環境績效綜合評估體系。目前他正聯合團隊研發模型,以“碳”為核心績效指標,整合環境、科技發展、財務、品牌等多維度價值。

國家電網原總工程師張啟平從行業實踐出發談體會,他強調交通運輸與能源革命需融合互促,舉例稱游輪油污、燃油車顆粒物及噪聲污染問題,可通過新能源解決方案改善。張啟平還提及與陳清泉在雅加達所見油氣車污染現狀,印證融合的必要性。關于新能源發展,他建議通過大容量儲能、制氫等方式消化集中發電以降低成本,還認為電動汽車發展需解決電池續航問題,提升其市場占比。此外,他認同陳清泉“六個眼睛”的觀點,認為其對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秘書長韓毅提到,該學會成立于1981年,是5A級學會,設有68個專業委員會,涵蓋電氣工程全領域,每年接收400項~500項科技獎勵申報。他提出合作意向,愿與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共建標準體系,充分發揮學會的資源與平臺優勢,助力科創協同。

上海電力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副教授崔承剛表示,其所在高校為電力特色高校,聚焦清潔能源、智能電網、電力儲能、電力人工智能四大領域,90%專業圍繞能源電力行業開展。能源革命推動各領域發展,當前能源與交通、信息融合加深但也面臨挑戰,希望與國際院士科創中心、溫州相關機構開展合作。

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深圳格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江朝強透露,“四網四流”的理念已從頂層設計走向具體執行,并深度融入投資實踐中,人工智能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實現了從能源到產品端的無縫銜接。據估計,相關技術可能衍生出上萬個知識產權,未來有望形成規模化的技術體系與產業生態。

香港中帝輕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劍橋大學研究員翁青松分享了自己從鋰離子電池到材料加工的跨界經歷,“我曾隨陳國華教授研究鋰離子電池,將原子層沉積技術應用于正極材料改性;后與(中國老教授協會會長、化學家)林建華老師合作材料加工,領悟到從原子層面調控材料穩定性的共通邏輯。為此我創立香港中帝輕量公司,踐行跨界融合思維,推動實驗室技術走向市場。我們已在英國等地嘗試,未來希望借助國際醫院科創中心,將技術落地溫州鹿城,切實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

中關村人居環境工程與材料研究院院長趙金平從高能耗的建材行業視角出發,指出“四網四流”理念為建材行業全生命周期的節能降碳提供了頂層指導,未來實現綠色轉型,離不開信息流和人工智能賦能。他比喻道,“四網四流”猶如一片廣闊森林,融技術、哲學與人文于一體,建材行業恰如林中之樹。我國建材產能已居世界前列,當前關鍵目標已轉向節能與降碳。趙金平指出,“我們正聚焦兩大重點:一是在建筑全周期最大限度節能并使用綠色能源;二是破解碳排難題——建材業占全國碳排放約7%~8%,任務艱巨。我們著力將工業廢棄物轉化為原料,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中科先進技術溫州研究院院長周樹民表示,研究院將配合國際院士科創中心,為“四網四流”相關成果提供全流程服務,涵蓋研發支持、投資培育、團隊構建、營銷渠道對接等。

北京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陳輝銘從技術層面提出,“四網四流”中的若干理念,如“分而治之”的分布式思想,與其團隊構建的分布式計算平臺高度契合。目前,云邊協同大模型基本思路也是分布式協同與分層處理。他表示,正與多家國內央企深度合作,共同推進大模型的研發。重點攻關的是長文本處理技術,尤其在建筑等行業中,存在大量如標書、規范等長文本場景,云邊協同大模型技術則以長文本處理為核心能力之一。此外,在建筑行業,特別是地下工程等邊緣環境中,網絡條件往往不穩定,必須依賴邊緣側的計算能力。

深圳天云氫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氫能領域專家黃平指出,氫能是清潔能源的關鍵方向,目前行業已達成共識認為技術已趨成熟,主要挑戰在于加氫設施建設與成本控制。近十年來,全球氫能產業快速發展。在我國,風光制氫已成為國家層面的重要儲能與調峰戰略。從全球格局看,歐洲高度重視氫能并投入巨大,對碳排放要求極為嚴格,氫能成為滿足國際碳標準的重要路徑。公司專注燃料電池核心部件——膜電極的研發制造,應用已從重卡拓展至乘用車、無人機、兩輪車等領域。隨著低空經濟興起,該公司正積極推動氫能在新場景中的技術突破與商業化落地。

深圳中科芯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志紅展示了其團隊開發的微型血細胞分析儀,該產品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成功研發出手掌大小的血細胞分析儀。該設備僅需一滴血,一分鐘即可完成白細胞三分群檢測,結果與80余萬元進口設備高度一致。設備主要服務于基層醫療機構和4400萬中國放化療患者的白細胞監測。美國同類企業Adaptive服務不足10萬患者即創造1.5億美元年營收,可見市場需求巨大。吳志紅表示,期待借助“四網四流”平臺,讓科技創新真正服務人類健康,實現“1+1>2”的產業協同效應。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楊博欽闡釋了他對“四網四流”的理解:能源網與能源流是基礎保障,信息流是貫穿系統的神經網絡,交通流構成物理聯接的骨架,而人文流,則是統籌全局的靈魂所在,缺乏人文引領,一切無從談起。他始終認為金融的核心使命,是服務于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并表示將依托航天科工旗下的金融租賃與基金平臺,聯動中國融資租賃西湖論壇等資源,積極投身于以“四網四流”為框架的能源、信息、交通等領域的建設中,貢獻專業力量。

中能建葛洲壩集團總工付軍分享了自己的體悟,其認為“跨界融合”理念,核心在于高科技創新、高效能體制和高質量發展,這也是當下企業與地方政府共同面臨的使命。盡管推動“四網四流”落地面臨諸多挑戰,但目前項目進展順利,已取得一系列實質性突破,其團隊下一步將聚焦水務與能源的結合。基于自身數十年在水電、水環境等領域的經驗,他們將依托院士理論框架,聯合人工智能企業,共同推動技術成果轉化與產業落地,為企業發展與項目實踐注入新動力。

中國投資協會能源投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杰在座談會總結環節,圍繞“四網四流”理念及能源領域跨界融合展開發言。他指出,當前能源領域已告別單一發展模式,必須走向跨界融合——過去光伏、風電、火電等各領域獨立推進,如今需聚焦風光儲氫氨一體化等復合型項目。他坦言,跨界融合面臨多重挑戰:一是人才匱乏,部分能源領域從業者在IT、化學等領域存在短板,難以適配多領域協同需求;二是技術瓶頸,如常溫常壓制氫的催化劑研發、金屬材料適配設備運行等,均需突破傳統技術框架;三是現有智能系統分散,缺乏人工智能整合的統一能源解決方案。張杰建議依托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平臺設立重大課題,自身及背后投資力量愿提供支持,推動技術攻關與資源整合。張杰同時強調,需通過人工智能介入突破現有體制機制限制,推動能源體系變革,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本屆國際院士科創中心高端專家交流座談會成功舉辦,進一步明確了“四網四流”融合下跨領域協同創新的方向,搭建了政府、院士、高校、企業及金融機構多方合作的橋梁。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四網四流”理念為跨領域科創協同提供了底層邏輯,溫州的產業基礎與創新基因則為理念落地提供了良好場景。未來,國際院士科創中心將持續發揮平臺優勢,推動會議共識轉化為具體行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