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國家“十四五”石油天然氣發展規劃重點項目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吉安)天然氣管道(以下簡稱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至棗陽段工程正式投產通氣,與西氣東輸管道系統連通,有效推動天然氣市場輻射至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和川渝地區,對優化我國能源輸送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至棗陽段是天然氣“全國一張網”的關鍵連通管道,全長1235公里,途經寧夏、甘肅、陜西、河南、湖北共5個省(自治區),2021年9月23日開工建設,管道設計壓力10兆帕,管徑1219毫米,設計年輸氣能力250億立方米。管道與西氣東輸一線、二線共同構成橫貫東西的能源走廊,串聯起西北油氣戰略樞紐與華中地區管道系統,有效疏解西氣東輸一線、二線高負荷運行的現狀,打通了西部油氣田增產外輸通道,進一步滿足我國中東部天然氣消費市場需求。
西氣東輸三線中段中衛至棗陽段途經黃土高原、關中平原、秦嶺山地、南陽盆地等,地形復雜多樣,其中311公里管道途經秦嶺,建有105條山體隧道,隧道數量多,建設集中度高。
國家管網集團在該段開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口徑油氣管道柔性焊接機器人”現場試驗應用,實現長輸管道在大坡度地段全自動焊接連續施工。
在穿越秦嶺的咽喉工程——長達6公里的商山隧道,國內首次在直徑1219毫米天然氣主干管網采用單護盾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施工,工期較傳統鉆爆法縮短一半以上。
應用北斗衛星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對山區管道關鍵受力部位地質災害風險進行早期預警,全力保障高質量安全施工。
國家管網集團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針對秦嶺地區多個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考慮沿線生態敏感因素優化線路選址,創新應用新工法新技術新材料,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采用盾構隧道穿越,在陜西丹鳳丹江國家濕地公園采用大型深基坑頂管穿越,減少對沿線生態擾動。
在富平分輸壓氣站綜合值班室、變電站、機柜間等采用裝配式建筑,推動裝配式建筑在國家重大工程中的應用,單站施工階段較傳統模式碳排放減少30%。
管道全線光伏發電機系統總安裝容量2200千瓦,年均發電量215萬千瓦時,年均節約標準煤655噸,減排二氧化碳排放1631噸,有效降低管道全線碳排放。
國家管網集團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工程設備國產化,通過數字化設計、標準化施工和智能化管理,實現油氣管道關鍵設備國產化突破。在商洛分輸壓氣站,安裝20兆瓦級天然氣管道壓縮機組,電驅離心壓縮機、同步電動機、高壓變頻器三大機組核心部件均為國產化產品,主要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
西氣東輸三線按照東段、中段、西段分期建設投產,其中西段霍爾果斯至中衛段于2014年投產,東段吉安至福州段于2016年投產,氣源為中亞國家和我國西部地區的清潔能源,聯通國家骨干天然氣管網,對提升國際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保障開放條件下的能源安全、共建新時代綠色能源絲綢之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