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凜冬未散,龍頭企業的每一個動作都被放到顯微鏡下審視。
2025年11月26日,無錫奧特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特維”)宣布,與某客戶成功簽訂《采購合同》,拿下了金額約7億元(含稅)的串焊機等設備大單。公司的措辭令人振奮:“相關設備將于2025年12月起陸續交付,預計將對公司2026年度業績產生重大積極影響。”
然而,資本市場的反應卻相對冷靜。細看公告內容不難發現,訂單的交付時間定在2025年12月起,這意味著,其收益將主要體現在2026年的報表中。對于奧特維而言,這或許是一張通往未來的船票,但眼下,它必須先熬過這個冬天。
當“避風港”不再安全
在光伏圈子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淘金者(組件廠)可能虧本,賣鏟子(設備商)永遠賺錢。”
屬于光伏的黃金時代,奧特維就是這樣一位“賣鏟人”。
時鐘撥回2010年,彼時,國內光伏制造業正經歷著從“量”向“質”轉型的關鍵節點。同年,葛志勇與李文在無錫創辦了奧特維,并選擇從設備端切入。2013年,公司推出首款光伏串焊機。憑借這一核心單品,奧特維一舉打破了進口壟斷,不僅從隆基、天合、晶科等全球巨頭手中接連斬獲訂單,其市占率更是做到了驚人的60%以上。
2020年,奧特維成功登陸科創板,此后4年,公司業績便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般,營收、凈利雙雙飆升。

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奧特維營收同比增幅分別達到51.67%、78.93%、72.94%、78.05%、45.94%;歸母凈利潤同比增幅更是動輒翻倍,分別為111.57%、138.63%、92.25%、76.1%、1.36%。
那時的奧特維,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也是“穿越周期”的代名詞。
然而,周期可能遲到,但從未缺席。
進入2025年,當產能過剩的寒氣從組件端傳導至設備端,曾經的“避風港”也不再安全。
2025年一季度,奧特維實現營收15.34億元,同比下降21.9%;歸母凈利潤1.41億元,同比大降57.56%。這是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出現業績大幅下滑。
縱觀上半年,比想象中更加嚴峻:公司上半年營收33.79億元,同比下降約23.57%;歸母凈利潤約3.08—3.59億元,同比下滑接近六成。毛利率則從2022年的38.92%一路跌至27.71%,兩年間下挫逾十個百分點。
10月披露的三季報,將這條下行曲線描繪得愈發清晰: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46.72億元,同比下滑32.67%,歸母凈利潤僅3.90億元,同比下降67.68%。對比過去幾年的高增長,這基本可以用“腰斬”來形容。
懸在頭頂的“兩座大山”
如果說利潤表上的“難看”,還可以歸咎于周期,那么資產負債表上的壓力,才真正令資本市場揪心。
截至2025年6月末,奧特維的存貨余額達到48.45億元,占總資產的34%。這一數字在流動資產中的占比約為42%,其中“發出商品”是絕對大頭,余額高達36.28億元,占存貨總額的75%。
對于設備企業來說,存貨高不是什么新鮮事。但在行業下行期,貨款回收周期一再拉長,就容易變成巨大的“資金黑洞”。奧特維在財報中明確警示:一旦市場環境或客戶經營狀況進一步惡化,不排除部分存貨無法順利銷售或價格出現大幅下跌,公司將面臨存貨跌價風險。
事實上,這種風險已經實實在在反映到報表上:僅2024年,奧特維就計提了4.11億元的存貨跌價損失,占當年6.22億元減值損失的三分之二;2025年上半年又繼續計提0.58億元。大量滯留在客戶手中卻遲遲不能確認收入和回款的商品,正在逐漸拖累公司的盈利和現金流。
與高存貨相伴而生的,是滾雪球一樣膨脹的應收賬款。
公開資料顯示,從2021年末到2025年三季度末,奧特維應收賬款余額由3.7億元擴大到了34.22億元,不到四年放大近9倍。
在行業高景氣時期,這樣的增長往往被解讀為“訂單旺、放寬賬期換市場”,但隨著下游客戶業績全面承壓,原本的增量生意,正迅速變為回款風險。2024年,奧特維計提應收壞賬損失2億元,同比增長186%;2025年上半年再計提9987萬元。
從資金結構上看,截至2025年6月底,奧特維資產負債率為72.7%,超過70%警戒線,有息負債32.29億元,占歸母凈資產83%,流動比率1.39、速動比率僅0.81,短期償債空間有限。一旦收入和回款進一步走弱,“高應收+高存貨+高杠桿”將持續擠壓利潤和現金流。
左手精準套現,右手“圍剿”客戶?
業績承壓、財務指標趨緊的同時,奧特維還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2025年7月,奧特維創始人兼實際控制人葛志勇、李文及其一致行動人,通過詢價轉讓,合計減持1575萬股,套現約4.47億元。值得玩味的是,其減持比例被精準控制在4.99%——踩在5%的舉牌線之下。9月,他們再次通過集中競價等方式減持,套現2.08億元。短短三個月內,實控人及關聯方合計套現約6.55億元。
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自身資金需求”,但問題在于,其減持行為“恰巧”踩在股價腰斬、業績承壓的關口,實控人巨額套現難免讓中小投資者心寒:這是對公司未來缺乏信心,還是單純的落袋為安?
另一方面,為了在存量市場中搶奪有限的蛋糕并催收貨款,奧特維一度化身“訴訟狂魔”。
天眼查數據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奧特維作為原告的立案信息就多達19條,這些官司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討債,其被告名單中不乏行業龍頭;另一類是專利侵權。
據統計,不到兩年時間里,奧特維已經第九次將同行光遠股份告上法庭,甚至連同其客戶——中節能太陽能、賽拉弗等下游組件廠也一并成了被告。這種“連坐”式的訴訟震驚業界。狀告潛在客戶,無異于殺雞取卵,但在存量博弈的殘酷現實面前,似乎已經沒有人顧得上體面。
尾聲
奧特維的現狀,是整個光伏設備行業的縮影。當高增長的潮水退去,如何在存量博弈的泥潭中找尋新的立足點,是所有光伏企業必須直面的終極命題。
當然,奧特維并沒有選擇坐以待斃。
一方面,是緊跟出海浪潮。年初,奧特維半導體設備首次出口美國。半年報顯示,公司境外收入同比增長10%,占比提升至23%,海外市場拓展成效顯著。
另一方面,公司正逆勢加大研發投入,試圖在半導體封測設備和鋰電儲能設備領域尋找第二增長曲線。今年上半年,半導體設備訂單已超過去年全年,但這部分業務目前占比仍不足10%,短期內難以填補光伏主業留下的巨大缺口。
對于即將到來的2026年,7億元的新訂單或許是復蘇的一個信號,但這束微光能否照亮現實的晦暗,仍需時間驗證。畢竟,在這場漫長的行業洗牌中,不僅要看誰能拿到未來的訂單,更要看誰能活到兌現訂單的那一天。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