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11月25日在“2025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以下簡稱“年會”)上表示,新型電力系統是傳統電力系統的繼承與發展,在理論、技術、產業三大體系和體制機制等方面需要創新突破,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電力系統發展道路。
“理論創新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基礎。”舒印彪指出,當前電力系統的技術特征正發生深刻改變,新能源出力受氣象影響顯著,系統平衡機制轉變為源荷雙隨機、源網荷儲多主體互動的復雜模式,系統可調控電源容量與最大負荷的比值持續下降,需要深化新型電力系統基本理論方法研究,確保電力可靠供應和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舒印彪分享了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加快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重點開展理論創新的三個方向。
首先是平衡理論,其背景是伴隨新能源大規模發展,電力電量平衡難度不斷增大的挑戰。
舒印彪介紹,目前新能源最大日功率波動已超過系統最大負荷的20%,隨著光伏大量并網,許多省份午間時段負荷特性出現“鴨子曲線”,晚高峰光伏出力快速減少,呈現“峭壁現象”,負荷特性逐步向“深谷型”曲線變化。同時,新能源出力受天氣影響顯著增大,且存在季節性差異。降雨天氣引起光伏出力大幅降低就是案例——2020年,全國大范圍降雨事件出現30次;2022年,西北地區出現連續4天以上風光低出力5次,共28天。
“要加強電力系統氣候氣象韌性理論和方法研究,發展電力氣象學,開展不同氣象的歸因分類,刻畫新能源資源全時空特性圖譜和典型出力曲線,研究高影響天氣事件對新型電力系統的影響。”舒印彪指出,同時,加強電力電量平衡理論分析,針對源荷雙隨機特性,建立全時域電力電量平衡模型,由典型日平衡方法轉變為8760小時連續模擬,應用隨機動態方法,實現源網荷儲協同規劃。“還要開展充裕性理論研究,改變傳統基于單一概率指標的評估方法,建立考慮氣象電力耦合條件下新能源有效帶載能力的概率化規劃模型,量化評估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的有效容量充裕度。”
其次是安全穩定控制理論。其背后是新型電力系統正面臨弱慣量、弱支撐、弱抗擾動能力等風險。
“未來,源網荷儲各環節都將出現大量電力電子設備,系統運行的物理基礎發生根本變化,系統穩定機理從機電暫態問題,逐步轉變為機電與電磁共同作用下的新型穩定問題。”舒印彪解釋,在“雙高”電力系統特征加快演進的過程中,穩定特性與機理發生變化,必須解決幾個重要問題。
今年發生的“4·28西班牙葡萄牙大停電事件”凸顯高比例新能源的脆弱性。通過分析該案例,舒印彪認為,當下需要深入研究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機理變化,建立高比例新能源強不確定性、非線性系統的數學描述和穩定域,研發與之相適應的仿真分析工具,加強新型電力系統運行控制,建立多元協調、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控制體系,實現源網荷儲協同控制。
“要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對系統的動態支撐能力,發揮電力電子裝備快速調節優勢,增強系統主動支撐能力。同時,擴展故障防御手段提升電力系統信息感知、在線分析、協調控制、動態平衡能力。”舒印彪說。
第三是電力市場理論。電力市場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制度保障。舒印彪表示,目前電力市場競爭理論已發生重要改變,傳統的以煤耗等微增率經濟調度為基礎的市場設計,與新能源低邊際成本、高系統成本的特性存在很大差異,電力市場理論基礎和交易規則需要重構。
舒印彪指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理論與技術創新應鎖定4個目標:一要確保電力長期可靠供應。統籌能源安全與綠色發展,保證電力系統運行的充裕性與靈活性;二要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各能源品種優勢,統籌平衡各市場主體利益;三要保證我國電價保持競爭力。保障電力公共服務供給和居民、農業等用電價格相對穩定,發揮價格引導作用,推動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優化配置;四要促進先進技術產業發展。市場機制激勵科技創新與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除了提出深化新型電力系統三大理論研究,作為曾長期在電力企業工作的能源專家,舒印彪深知科技創新與機制變革對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性。他認為,隨著新能源占比大幅提升,清潔能源成為主體電源,新型電力系統面臨一系列技術問題和體制機制問題,必須依靠技術與市場,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融合、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