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的逆周期已經結束。
儲能行業的火爆,為光伏行業過剩的產能提供了新方向,因此不少光伏企業也開始跨界儲能領域,其中就包括光伏組件龍頭企業隆基綠能。
相關媒體報道,11月中旬,陜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經營者集中案件公示顯示,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擬收購蘇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對此,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向媒體確認,隆基綠能將通過該收購進入電化學儲能領域。
實際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隆基綠能對于電化學儲能板塊并不感興趣,其更熱衷于氫能這一小眾賽道。早在2021年3月,隆基綠能便成立了隆基氫能子公司,從事電解水制氫設備和電解槽的研發與生產。在2024年的業績說明會上,鐘寶申曾公開表示公司在儲能方面尚無明確決策。
由此可見,隆基綠能的轉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業的方向。
當然,從整個光伏以及儲能市場來看,儲能市場的全球需求,正在急速爆發。根據摩根大通電池分析師預計,在政策激勵和電網級項目持續部署的支持下,2026年全球儲能電池出貨量將同比增長30%,達到約770GWh。正是考慮到儲能帶來的額外14萬—16.5萬噸碳酸鋰當量需求,摩根大通才將其對鋰市場的中期供需預測從過剩扭轉為短缺。
摩根大通表示,核心在于此前嚴重低估儲能市場的爆發性需求。摩根大通預計,全球鋰市場在2025和2026年仍將面臨供應缺口。這一判斷迫使該行將2026年鋰價預測從人民幣7萬元/噸大幅上調至9萬元/噸。但根據碳酸鋰期貨價格顯示,近期,碳酸鋰價格已經突破了10萬元/噸。
而在預期向好的背景下,隆基綠能股價年內反彈明顯,統計顯示,年內隆基綠能漲幅接近20%,若從六月下旬算起,隆基綠能最高漲幅超過了60%。
11月22日,隆基綠能公告稱,截至11月21日,董事長鐘寶申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增持公司股份613.19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08%,累計增持金額為1.01億元,本次增持計劃已實施完畢。
根據股權穿透,隆基綠能控股股東李振國、李喜燕合計持有公司19.1%的股份,根據最新收盤價格計算,該部分持股市值約為273億元。
01 周期的困境
路線的選擇對于光伏企業而言,有時是決定性的。
2021年3月,隆基綠能創始人李振國親自掛帥成立氫能子公司,正式開始進軍氫能領域。
在選擇氫能這個路線時,隆基綠能的態度是比較堅決的。
其內在的邏輯是,隆基綠能一直貫徹“不隨波逐流、聚焦小眾賽道、著眼長遠價值”的思維。在公開場合中,鐘寶申曾多次強調氫能在能源轉型中的長期價值,認為氫能比電化學儲能更具顛覆性。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氫能被譽為“終極能源”,在清潔性、資源儲量、能量密度、應用范圍等關鍵屬性上具備極致潛力,同時也高度契合全球“碳中和”與能源轉型的核心需求,與化石能源相比,氫能燃燒產物為水,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能從終端使用環節徹底切斷碳排放鏈條。
為了加快氫能業務的拓展速度,隆基綠能在建設氫能產業生態方面,投入力度不可謂不大。
2024年6月,隆基氫能與中國電建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及挪威船級社達成兩項里程碑式戰略合作,同年12月,隆基氫能進一步擴大了國際方面的合作,投資約合616萬美元入股挪威氫能公司HydrogenPro,與安德里茨集團和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共同投資約1.4億挪威克朗,以加快氫能業務的開展。
然而,隆基綠能在氫能領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并未在現階段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這也是隆基綠能目前的困境之一。
據隆基綠能內部人員反饋,“現在氫能的實際出貨非常少,做了幾個國家示范標桿項目其實意義不大,整個行業還遠沒有形成市場化規模,也沒有清晰化的商業趨勢。”
除此之外,行業競爭加劇也是隆基氫能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隨著新玩家不斷涌入,氫能行業的內卷也在加劇,電解水制氫設備價格近兩年更是出現了“腰斬”的狀況。而從電解槽規模和電耗等幾項核心參數上來看,隆基綠能的設備并沒有實現顛覆式領先,與其他企業處于同一水平。
更為關鍵的是,雖然隆基綠能布局氫能業務已經過去了四年時間,但氫能業務卻一直未能貢獻可觀業績。
對于隆基綠能而言,氫能的業務體量還非常小,今年上半年隆基綠能的“其他業務”實現營收9.694億元,營收占比只有2.95%。面對光伏行業下行周期帶來的龐大壓力,氫能業務顯然難以承擔起支撐公司增長的重擔,這使得隆基綠能不得不尋找氫能以外的新出路。
或許正是因為上述原因,隆基綠能才最終選擇邁入電化學儲能的賽道。
總體而言,隆基綠能選擇當下進軍電化學儲能并非是一件壞事,面對全球需求的暴增,儲能行業的空間還很大,而且值得注意的是,AI的爆發對于電力的需求也將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光伏行業困境最終會得到解決。而隆基綠能作為行業的龍頭,待行業進入新周期之后,也必將是最為受益的企業之一。
目前,在鋰電行業集體回暖的情況下,光伏行業的復蘇周期已經清晰,我們預計在2026年初期,頭部企業的業績就會有所表現。
02 儲能領域突圍
行業周期的底部,龍頭企業最為難“熬”。
儲能行業的爆發,使得鋰礦行業預期已經發生了改變,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行業龍頭股價年內表現非常良好。
而此時,光伏巨頭隆基綠能選擇跨界儲能,無疑也是釋放了新的信號。因為相比于目前的氫能市場,電化學儲能市場的機會則更加明顯。
QYResearch研究顯示,全球電化學儲能電池市場在未來幾年將保持顯著增速,其中中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累計投運電化學儲能電站1473座,總裝機規模達62.13GW/141.37GWh。而2025年前三季度,儲能電芯累計出貨量已達430GWh,是2024年全年總量的130%。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行業的前景廣闊,但競爭激烈。畢竟寧德時代、比亞迪、陽光電源都是儲能領域的資深玩家。
根據2025年中國電化學儲能企業核心競爭力排名顯示,寧德時代以全球儲能電芯市占率36.5%穩居第一,海辰儲能、億緯鋰能緊隨其后。除動力電池巨頭外,光伏巨頭們也都早有布局,陽光電源2025年上半年儲能業務營收178億元,同比增長127.78%,營收占比達40.89%,超過了逆變器業務;天合光能設定了2025年儲能出貨8GWh的目標;晶科能源前三季度儲能系統發貨3.3GWh,發貨量持續保持高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隨著越來越多頭部企業涌入電化學儲能賽道,目前行業的價格戰已有苗頭。
據媒體報道,2023年至2025年,鋰電儲能系統價格跌去近八成,市場價格的下跌遠超技術降本的幅度,市場均價已低于成本價,全行業面臨普遍虧損。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不完全統計,近一年來,314Ah電芯均價由0.4元/Wh下降至0.3元/Wh以下,280Ah電芯均價由0.35元/Wh下降至0.3元/Wh以下。
而在這種背景下,隆基綠能選擇收購精控能源快速進入儲能領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資料顯示,精控能源成立于2015年,當前主要研發和生產的方向是儲能系統,包括動力電源系統、智慧儲能系統、氫燃料電池系統三大業務領域。目前公司的各類產品在全球的并網量超過12GWh,產能達到31GWh。
據新能源市場機構InfoLink統計,2024年全球儲能系統直流側出貨量排名,精控能源位居第三,僅次于斷層領先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統計,在2024年度儲能系統、用戶側市場儲能系統兩項排名中,精控能源均躋身前十。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