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電領域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大容量機組、葉片長度、輪轂高度均創出全球紀錄,技術進步推動風電投資建設成本持續下降,風電已成為最具綜合競爭力的電源之一。”10月20日—22日,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 2025)舉行,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潘慧敏在大會上表示。
今年9月,我國宣布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到2035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
大會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2.0》錨定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提出我國風電“十五五”期間年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于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500萬千瓦,確保2030年,我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13億千瓦,到2035年累計裝機不少于20億千瓦,到2060年累計裝機達到50億千瓦。
為加快風電產業發展,《風能北京宣言2.0》倡議“政產學研攜手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推動風電集成化融合式發展”等。其中包括圍繞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前沿技術等開展聯合攻關,加速成果轉化。隨著風電成本持續下降,政府主管部門應著力完善綠色氫氨醇、綠電直連、零碳園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動技術加快成熟;加快對以綠電制氫氨醇為代表的多能轉換技術的探索與示范應用,培育新模式、新業態等。
潘慧敏表示,國家能源局將重點推進風電的集成發展,不斷拓展“風電+”模式,加強產業鏈上下游集成創新,積極推動風電制氫,實現商業化突破,推進風電與海洋牧場、海水淡化等多元化融合發展。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5.8億千瓦,與2020年相比,實現了翻倍增長,我國風電裝機規模已連續15年穩居世界第一,正進入年均新增裝機1億千瓦以上的新時代。今年前8個月,全國風電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例已達約11%,成為能源保供的重要力量。
當前,技術創新已成為風電項目“開疆拓土”、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最重要推手。在CWP 2025,近千家參展企業集中展示了全球風電產業鏈的最新技術與成果。
比如中國中車展示了目前全球單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機組,單機每年可輸出高達1億度清潔電能,可滿足5.5萬戶家庭年用電需求;全球最大功率海上漂浮式風電機組“啟航號”年節約燃煤消耗約2.5萬噸,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2萬噸。
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也讓風電機組更“智慧”。比如中國中車通過AI優化能效及磁路分配,實現精準電流控制,增強復雜電網條件下的風場并網穩定性;利用視覺大模型實現高精度識別、自動診斷與智能化追溯,針對葉片裂紋、塔筒銹蝕、螺栓松動等典型缺陷,降低人工巡檢成本超過40%,提升效率超50%,延長設備壽命2—4年。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