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中科富海研制的5噸/天液氫制取裝備的核心設備——雙壓循環氫氣膨脹制冷氫液化系統,在阜陽中科富海液氫工廠實現示范應用,連續安全穩定運行超過168小時。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大規模高效液氫工廠的自主研發能力,也意味著阜陽實現了液氫制取從“首套突破”到“規模示范”的跨越。
從國內首套民用工業級氫液化裝備投用到民用液氫工廠實現示范應用,一系列液氫制取核心裝備的穩定運轉,正讓阜陽成為我國液氫產業化發展的“關鍵落子點”。
早在2022年7月,阜陽就迎來液氫產業的“里程碑時刻”——中科昊海1.5噸/天氫液化裝置在阜陽煤基新材料產業園開車成功。作為國內首套民用工業級氫液化裝備,該裝置的投用,直接填補了民用領域液氫生產的“空白”,產出液氫的產量、純度均達到設計指標,大幅降低了氫氣儲運成本,為阜陽加氫站布局與半導體產業高純氫供應提供了核心支撐。
而更受業界關注的國產首套5噸/天液氫工廠示范項目,則將阜陽液氫產能推向“規模化”新階段。
該項目是中科富海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依托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在阜陽建設完成民用液氫全產業鏈工程示范,于今年5月份進入試生產階段。
阜陽中科富海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套裝置的核心設備在額定工況實現液化能力5.27噸/天,氫氣液化能耗11.8kW·h/kg-LH2,生產的液氫純度達99.99996%,填補了國內大規模液氫生產領域的空白,讓我國具備了自主研發大型液氫工廠的能力。
液氫制取被視為氫能產業鏈的“咽喉環節”,需將氫氣冷卻至-253℃超低溫,對設備工藝要求極為苛刻,此前全球超85%產能集中于北美,我國關鍵技術長期面臨“卡脖子”。而阜陽的液氫項目,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技術突破。
經過四年攻關,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突破了大規模高效氫氣液化工藝流程優化、正仲氫轉化與換熱一體化、重載氫氣透平膨脹機等一系列核心技術,并在阜陽落地。第三方測試顯示,該裝置實際液化能力達5.27噸/天,生產每千克液氫能耗僅11.8千瓦時,優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目標,為后續10噸~30噸/天更大規模裝置研發奠定基礎。
中國氣體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洑春干認為,阜陽示范項目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氫能產業在自主化、規模化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為氫能商業化應用掃清了核心技術障礙。
作為皖北煤基化工重鎮,阜陽雄厚的產業基礎與資源稟賦,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沃土”。阜陽擁有昊源化工、晉煤中能等龍頭企業,其中昊源化工煤化工副產氫產能潛力達12萬噸/年、精細化工副產氫6000噸/年,晉煤中能副產氫潛力亦達12萬噸/年,為液氫生產提供了穩定、低成本的氫源。
目前,阜陽已集聚中科富海、中科昊海、攀業氫能等龍頭企業,逐步構建起“上游制氫(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中游儲運(氫氣液化+液氫儲運型加氫站)—下游應用(氫燃料電池堆+商用車)”的氫能全產業鏈。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中國氫能發展報告(2025)》指出,中國的氫能產業正從試點探索逐步進入有序破局的新階段。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敬介紹,下一步,我市將重點推進現有項目達產,加大產業鏈招商引資力度,著力破解產業規模較小、集聚效應不足等問題,優化提純技術,拓展氫能與傳統能源融合應用新場景,全力培育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發電”為核心的未來能源產業,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一幅氫能產業生態圖景正在阜陽鋪展。
責任編輯: 張磊